香港:降低「无收入无盈利」科技公司IPO上市门槛,或很快公开咨询
据《彭博》引述消息人士指,港交所正考虑降低硬科技公司(Hard-Tech)在IPO时的营收门槛,通过增设「18C章」,让尚未有盈利或收入的科技公司在港上市,有望最快本月内进行公众咨询。
消息指,港交所正计划对上市规则第18C章开设新内容,放宽对人工智能、芯片、自动驾驶、智能制造等企业上市,并最快将于今月底前寻求公众意见,并于今年底落实计划。
由于细节仍在考虑之中,可能符合资格的公司类型包括新能源、软件即服务(SaaS)、平台即服务(PaaS)、智能制造和机器人、半导体、量子计算、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(AI)等,并将这些公司分为两大类,分别是公司预商业化(Firms pre-commercialization)、商业化公司(Commercialized firms)。
报道提到,就两类公司提出的具体实行方法,
一是公司预商业化(Firms pre-commercialization),此类公司在首次公开募股时的市值要求将超过20亿美元。
二是商业化公司(Commercialized firms),其收入要求为2亿至3亿港元(或约2500万美元),而目前的要求为5亿港元,市值要求至少为10亿美元。
业界人士:对市值要求不低,仍具有吸引力
安永审计服务合伙人赖耘峰,表示此前香港一直没有为科技公司度身订造的上市平台,导致科技公司只好赴美国等海外市场挂牌,相信市场普遍期待港交所的新机制出台。
就新规对估值的要求,赖耘峰称不少独角兽(估值逾10亿美元而未上市的初创)本身估值较高,预期有一定数量的公司可参与,且收入要求对比现时主板上市有所降低,对较大型、行业领先的科技公司有一定吸引力。
德勤中国华南区主管合伙人欧振兴认为,20亿美元的估值门槛并不低,但「不难理解」,有别于生物科技公司可透过临床试验等判断公司发展阶段,科技公司并无特别的标准进行认证,故需透过估值来判断是否有独立第三方会为这些公司「站台」。他预计,港交所初期或较为审慎,待市场成熟后,估值门槛不排除有机会下调。
信永中和管理合伙人卢华基则表示,港交所修例降低未盈利科企上市的收入门槛,举措对市场绝对正面。他指出,虽然近年有兴趣提前上市的核心技术公司增加,也有愈来愈多投资者感兴趣投资,但其一须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激活市场。
港交所CEO欧冠升在8月17日的港交所网上业绩发布会上表示,港交所为特别(无收入无盈利)的科技企业发展的上市机制正待最后完成阶段,种种措施,允许那些需要资金支持发展,但未取得收入及盈利如人工智能、航天行业、新材料等新兴行业的科技企业上市。
版权声明:所有瑞恩资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创文章,转载须联系授权,并在文首/文末注明来源、作者、微信ID,否则瑞恩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。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或公众号平台取得联系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。
更多香港IPO上市资讯可供搜索、查阅,敬请浏览:www.ryanbencapital.com